寶兒義工遊 愛沙尼亞音樂節
旅行的意義因人而異,有人會因為旅行而感到迷失 、有人因為旅行找到自己。因為旅行,我上了一課叫成長。愛沙尼亞從來不是一個香港人熱衷的旅遊地區 ,但波羅的海三國對我來說有一種難以形容的吸引。 停留在愛沙尼亞的11天,我跟香港義遊前往愛沙尼亞四年一度的音樂節中擔任救援隊的一員 。難以想像持有急救牌整整一年 ,人生第一次學以致用居然在歐洲 。 整個工作營集合16位來自不同國家19-60歳的義工。當時的我正好是整個工作營中最年輕的義工。
年齡從來不是一個界限,我亦沒有因為自己的年紀而得到優待,我們每天需要輪流負責全部義工早餐及晚餐。這是我第一次為這麼多人準備食物。幸好隨行背包裏的港式豉油及湯料陪我飄洋過海來到愛沙尼亞,一碟碟免冶牛肉滑蛋飯配紅蘿蔔豬骨湯成為了我第一次為大家煮的港式晚餐。

夏天的愛沙尼亞正處於雨季,所以整個音樂節大部份時間都在下着濛濛細雨,令我們的工作量頓時增加 。我主要崗位位處主場地,所以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 僅僅考獲急救證書一年的我主要負責為受傷的表演者及遊客進行初步分類及簡單的清洗傷口、冷敷或包紮。我們每天的日程大概是早上6:30am 醒來 從近郊的Estonial Livepool school 出發乘坐巴士到會場,然後開始每日歷時十小時的輪更救援隊服務。8:00pm 則返回工作營住宿場地晚餐,然後進行工作檢討,大概11:00pm 各自跑回自己的睡袋內呼呼大睡,準備應付新一天的工作。
每天的工作很苦很冗長,對於從未接觸醫學學名的我,每天早上就要先檢查各種藥物用具,這絕對是一種挑戰,我必須一改粗枝大葉的作風仔細校對學名。完成了校對後便需要出發前往場地支援,以一個義工配對一個愛沙尼亞醫生的形式開始服務。走到異國,沒有人因為年齡而對我特別照顧,穿上救援人員的制服,就肩負起我的責任。
工作背後,一群義工聚在一起細說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在這裏我遇見了充滿夢想去周遊列國的越南人妻、剛剛結束了八年戀情的失意意大利男生、謹慎認真的美國醫學系學生、還有堅強獨立法國的女運動員、一輩子在致力義工服務的比利時姨姨。我們一起冒着雨巡邏,偶爾偷偷走去看巡遊,休息時間又搶着去喝熱湯和朱古力乳酪條。工作期間我們不能接觸酒精飲品,但卸下制服,我們也會圍在一起偷偷開一支Blue Label,摸摸酒杯底聊天。在酒精的催化下,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人,因為一個工作營聚在一起,悄悄地建立一份了跨國界友誼。

一個人旅行就是這樣奇妙, 面對世界,自覺渺小,但仍獨自嘗試去溝通、努力去實踐,走着走着, 不知不覺間就成長了。